2016年4月12日,大外部全体教师在文科楼A349集聚一堂参加“卓越课堂”翻译模块互动式教研活动,包通法教授作了题为“翻译中词义的厘定”的精彩讲座。
包教授中西学兼蓄,主要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、跨文化交际、翻译诗学和翻译批评,在学术期刊发表过论文40余篇。此次,他从人类文字的起源、形成与发展谈起,从哲学、文化、诗学和语言学的视角深入探讨翻译中“词义”的问题,结合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,他运用丰富的翻译实例论述了英汉词语意义的对应现象和程度,包括“完全对应complete overlapping /corresponding”、“部分或大部分偶合partial or most overlapping”以及“完全或大部分不对应sheer or most non-corresponding/overlapping”,他指出:“由于英汉词汇形态和意义概念上的相异,英汉词义层面的对应无法完全实现,必然是有所得、有所失的现象,尤其是文化个性化概念的词语更是如此。”他对比分析了不同的译文,并运用大量原创的作品证明“词义不对称现象”,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。
同时,包教授通过分享翻译实践与研究的亲身经历与切身体会,论及教学与科研的关系,指出大学教师发展的路径,要将传授知识变为创造知识,从“匠人”变为“学人”。教师们在教学与研究两方面都感到受益匪浅,不仅对翻译中的“词义”的有了新的认识,而且对职业发展有了新的思考。